read

前几天,我们系里举行了研究生开题答辩。由于研究生数量较多,大约有十几位,因此分了上下午两场。每场由三位老师参加,一共六位老师。但由于一位老师临时有事不能参加,让我顶替,所以我自己参加了上午和下午全天的答辩。

结果早上第一个学生的答辩就把我气到了。不仅仅是因为他提出的研究题目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很好地思考研究可能存在的难点和可行方案,还在于他的答辩方法。他的答辩ppt通篇文字,答辩就是照着这些ppt文字在念。

当他介绍完之后,两位老师做了点评,还是比较理性客观的。但轮到我的时候,我就不客气地指出了他在答辩方式和开题内容上存在的问题,答辩过程让人“昏昏欲睡”,还要求其他同学引以为戒,不要以这种方式答辩。

上午答辩完之后,总体感觉不是很好。甚至还有一位同学,由于开题题目过于形而下,没有很好考虑研究的意义和难度等,我们对他的开题不予通过。

由于上午答辩情况不佳,而且自己体力有所下降。所以当下午继续参加答辩的时候,看到还是有一些人答辩过程仍然不断重复已经发现的问题,我就有些不耐烦了。我延续了上午的点评方式,以批评为主。甚至当一位同学刚讲完之后,我上去把如何定位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个人理解,跑台上做了介绍。这种偏负面的情绪,影响到了我的言语,我说话语调高,有些颐指气使。

最后,我在和一同答辩的老师们交流如何确定每人成绩的时候,也显得比较激动,说话比较急。当时自己是不觉察的,但参加答辩的一位老师指出了我的问题。她说,你不要用那个语气和我说话,我又不是你的学生。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

当天答辩结束,在我反思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句话“爱之深,责之切”。

前半句指的是做事情的动机,后半句指的是采取的方式。如果批评一个人的时候,动机是爱他,是为了真心实意想帮助他,那么哪怕批评得有些过分,也是可以接受得。反之,如果你的批评只是情绪化表达,内在动机并不是真正地爱他,就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达不到使用批评来帮助别人的目的。

教师的职责是成就学生,成就学生的具体方式,或许每个老师都不一样。比如有些老师奉行严师出高徒,有些老师擅长润物无声,有些老师则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然而,如果要达成成就学生的目的,动机必须是爱。以爱学生为成就的动机,那么不管老师用什么方法,结果都不会出现太大偏差。

但如果失去了这一个动机,就容易造成老师指导失当,引发学生的不信任感,进而学生也会抗拒老师指导,恶性循环。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在对学生指导的时候,一定要多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处于爱学生的动机。

想到这之后,我让上午第一个做答辩被我批评的同学来找我。我跟他道歉,说我并没有把爱他们作为我批评的动机。培养学生,不应该揠苗助长。学生成长有个过程,有规律性,我们老师应该尊重这个规律。忽略了这个规律,就不再是爱学生了。爱学生,就要尊重这个规律,采用分阶段的恰当指导,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Blog Logo

Honglei Han 韩红雷


Published

Image

Honglei Han 韩红雷的主页

Honglei Han from CUC 中国传媒大学 游戏设计 韩红雷 科研信息 所带课程 个人介绍 开源项目 创作的部分古体诗 Unity 3D 游戏引擎 Game Engine 游戏开发 计算机图形学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程序设计 Programming

Back to Overview